English

资源配置机制转换问题研究

2001-02-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山东省社科规划办公室江奔东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是《中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问题研究》。这项成果的突出特点,一是从产权主体格局单一化和多元化的根源方面对资源配置的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指出了这一转换的必然性;二是把对我国关于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的研究,从某类资源的研究推向了全局性研究的阶段,从全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一、我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的基本经验

我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从1978年12月到1984年4月为起始阶段,主要是农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开始扩大企业自主权和实行对外开放。从1984年5月到1992年9月为全面展开阶段,主要是改革传统计划和流通管理体制,实行价格“双轨”,进行科技、教育、社会保障和住房制度的改革。从1992年10月到1997年8月为深化阶段,主要是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各项事业的改革特别是企业的改制进一步深化,政府职能开始了较大转换,宏观调控能力增强。从1997年9月进入攻坚阶段,主要是加大金融、社会保险、住房制度改革的力度,精简政府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经过20年我国资源配置体制改革、机制转换,从产权主体格局上看,产权主体单一化的问题已被突破,产权主体多元化的步伐加快,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已经显现出来;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绝大部分商品已不再靠计划指标分配,而是通过市场流通,绝大部分商品价格已不再是由计划决定,而是由市场来决定;从金融上看,初步形成了种类齐全、功能互补、统一开放、有序竞争、管理趋严、发展健康的金融市场,市场在资本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初步奠定,出现了良好势头;国内市场的种类有了极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资源配置机制转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运行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资源配置机制转换还在进行之中,这一贡献虽然是初步的,但由于它是在制度层面进行的改革,因而是极其深刻的。

二、我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中碰到的问题和新情况

经过20多年的改革,资源配置的市场化成分越来越多,但对此不能估计过高。从总体上看,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起基础性作用的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笼统地讲,就是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落后于财力、物力资源市场的发展;财力资源市场发展落后于物力资源市场的发展。具体地讲,一是生产资料市场发展落后于生活资料市场发展,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落后于消费品市场发展。二是生产要素市场发展中,资本市场发展落后于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劳动力市场发展落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知识和技术发展又落后于劳动力市场发展。三是精神产品市场发展落后于物质产品市场发展。四是宏观市场发展落后于微观市场发展。五是与上述情况相对应,在市场规律建设和管理上,精神产品市场落后于物质产品市场;技术市场落后于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落后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落后于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落后于生活资料市场;宏观市场落后于微观市场。按资源分类和市场管理层次列举的上述十五个不平衡状态反映了各类资源市场发育的程度不同,各领域各层次市场管理水平的不同。只有当各种资源市场都发展起来,各类各层次市场管理水平都上去了,才能说实现了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制度创新。

三、我国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转换的对策

1、明确下一步资源配置机制转换的重点。过去资源配置机制转换主要集中在生产消费资料和生活消费资料领域。今后转换攻坚的重点应当集中在资本、科技、教育、人力、土地和环保资源等领域。2、加快培育和发展生产要素市场。今后要着力培育和重点发展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3、强化市场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的作用。要通过市场尽快消化传统落后过剩生产能力,激活新兴消费品的消费,加快投资体制和信贷(特别是消费信贷)体制的改革。4、强化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市场化配置。今后要通过市场的规范运作实现区域间的互利互惠,对此国家必须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5、积极参与世界市场配置资源。我国必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发挥和巩固我国已具备的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价格低廉的比较优势,以吸引国外投资和技术;同时也可到国外投资设厂和建立销售网点,力求渗透到国际市场的前沿。6、完善健全资源配置的宏观调控体系。我国资源配置机制转换中,一个重要的转换内容就是国家对资源宏观调控方式、方法的转换。该由国家直接管理的,国家要用法律、政策直接管起来;该由市场配置的,国家要放开由市场去“自动”配置。政府要保证市场正常竞争和规范运行,提高国家对市场调控的宏观管理能力和水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